院士风采

BD19

刘业翔 中国工程院院士

刘业翔(1930— ),男,汉族,湖北省武汉市人,中共党员。195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,1979-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,其后分别在挪威工业大学,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。曾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(现中南大学)党委书记、书记兼校长、国家自然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,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地、矿、冶学科组成员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,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专家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。现任中南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轻金属学委会主任委员、美国TMS学会资深会员等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刘业翔教授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,他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,特别是轻金属冶金及电化学冶金领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,在高温熔盐电催化、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,功能电极材料及冶金过程模拟、控制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,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。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还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3项、专利32项,并获中国优秀专利奖、湖南省光召科技奖和全国光华科技奖等荣誉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7年,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。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,专著4部。



邱冠周 中国工程院院士

邱冠周,男,汉族,1949年出生,广东省梅州市人,中共党员,1987年9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,获博士学位,是我国第一位自行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博士生。
  邱冠周教授是著名的矿冶工程学家,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、中南大学副校长,现任中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邱冠周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、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,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,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,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。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和5部专著,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;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,2004年、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,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,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。



柴立元 中国工程院院士

柴立元(1966.9.29- ),中国工程院院士,冶金环境工程专家,江西省万年县人。199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,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,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。

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。发明了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、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、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。研究成果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,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。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,及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。发表SCI论文300余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,编制国家标准、政策及规范9项。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”等荣誉称号。



姜涛 中国工程院院士

姜涛,男,汉族,1963年10月出生,安徽省淮北市人,中共党员。1991年1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,获博士学位。现任中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兼任国家烧结球团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副主任,曾任美国矿物、金属、材料学会(TMS)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主席。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提取冶金研究。开发出多种难处理铁矿均热高料层烧结、球团制备关键技术和复合造块新工艺;研发出红土镍矿制备镍铁的高温熔炼新渣型和固态还原-磁选新工艺;研发出新型复合粘结剂,发明了一步高温还原制备直接还原铁新方法;构建了钒钛磁铁矿和铁铝复合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。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应用并推广至国外,推动了我国炼铁精料、镍铁和直接还原铁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,扩大了可利用的资源范围。获国家科技奖3项,省部级一等奖8项;出版专著8部,发表论文370篇;授权主要专利90件;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2次,编写国际会议文集9部。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国家杰青、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。



赵中伟 中国工程院院士

赵中伟,男,汉族,1966年9月出生,河北邯郸人,中共党员。1995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,获博士学位。现任中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湖南省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主任,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钨业协会理事。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提取与分离的研究。发明了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、低品位白钨矿硫磷混酸协同浸出技术、选择性沉淀法钨钼分离技术、电化学脱嵌法盐湖卤水提锂技术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1)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(排1、4)、中国专利金奖1项(排1)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(均排1)。入选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、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,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湖南光召科技奖等荣誉。